近年来,逛博物馆成为时尚。随着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不仅国家级博物馆和位于大城市的博物馆人气旺,众多小城博物馆也迎来参观热潮。
刚刚结束的“漠北锋鸣——鄂尔多斯青铜器文物精品展”为我们带来了北方游牧民族特有的刚健与清新。不久,闵行区博物馆官宣将启幕“万历那年——明十三陵万历文物特展”,再次拉满观众的期待值。集结来自众多文博单位189件(组)文物的“丹甲青文——中国汉字文物精华展”,正于奉贤区博物馆迎来从口碑到热度的发酵。
小城博物馆,是如何刷出存在感?让馆属文物“活”起来的呢?
聚合重量级藏品
打造现象级特展
文物是历史的“记忆石”、时空的“穿梭机”,是博物馆最核心的家底。拥有重量级的藏品,依然是博物馆最吸睛处所在。
山东青州,先后经历了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有2200年建城史。悠久的历史文化,孕育出灿烂的文明成果。青州博物馆作为首批83家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唯一的县级综合性博物馆,馆藏文物5万余件,国家珍贵文物3000多件,陶瓷、青铜、书画等门类齐全,多种文物在全国具有代表性,不少都是青州当地的出土文物。
行走于青州博物馆,东汉时期的“宜子孙”玉璧、明代青州人赵秉忠的殿试状元卷、龙兴寺佛像群造像等珍贵文物映入眼帘,馆藏文物门类齐全,众多大展、特展成为吸睛亮点。
正在上海奉贤区博物馆举办的“丹甲青文”展,更是一次原创展,主办方通过高超的策划与调度能力,重新梳理、整合来自全国10个省市的26家文博单位与中国汉字相关的重要文物,阐释了汉字绵延千载一脉相承的历史优越性。
深耕地方文脉
唤起民众文化自豪感
文物无言,历史有声。发挥文物细润无声的柔软作用,是时代赋予博物馆的新使命。
诚然,并非所有小城博物馆,都有条件与实力常年举办现象级特展。小城博物馆应该因地制宜、深耕文脉,进而唤起当地民众的文化自豪感,也许是一条更为切实的路。
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是滇南地区文物存量最为丰富的县域,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为推动博物馆不断创新发展模式,实现从单一参观到多元体验,石屏县博物馆主动下沉,加强与社区、村委会的沟通联系,参与、指导并推动龙港村、符家营村等“石屏县拯救老屋行动”项目修缮,并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教育,与青少年活动中心联合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将展览和文化体验活动带进中、小学校,走进村庄和家庭,获得当地群众的高度认可。
上海金山区博物馆将丰富的本土资源整合成文博教育资源包,供全区中小学“点单”,拓展乡土教育的接口,前不久推出的第一批即涵盖50多项内容。全面加强了博物馆与学校、社区的互动,提升了博物馆自身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创新展陈方式
丰富参观体验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当前,越来越多人愿意走进博物馆,在古今辉映中寻找属于当下的认同感。但换个角度看,群众的喜爱,也在倒逼博物馆创新理念,更加深入挖掘、提炼和活化文物价值。
数字化技术让历史更有温度。今年4月,结合敦煌学研究成果与游戏科技的“数字藏经洞”上线,不仅数字化复原了藏经洞实体与所藏文物,还能让公众一键“穿越”时空,直观感受敦煌文化的魅力。同时,“数字藏经洞”还对21件重点文物进行了高清数字修复和3D建模,设置了一个虚拟数字展厅,每件文物都有自己专属的展开特效和多媒体讲解。
洛阳博物馆“河洛之光”数字馆内,游客可以近距离接触文物、自己用编钟创作乐曲,数字科技不仅让历史文物“活起来”,也让游客沉浸式体验到十三朝古都洛阳独特的文化魅力;嘉定博物馆则以在文创产品上的突破,带来一些启示。围绕憨态可掬的“学宫狮”IP形象,嘉定博物馆最近几年不断推出系列文创产品,受到大众追捧。
承古人之创造,开时代之生面。小城博物馆聚合重量级藏品,打造现象级特展;深耕地方文脉,唤起民众文化自豪感;创新展陈方式,丰富参观体验。让有限馆舍创造出无限可能,让更多人走进博物馆感悟地方文化、感受美好生活。